耶拿会战:普鲁士的“样板军队”为何惨败?
1806年10月,拿破仑率军入侵普鲁士,双方在耶拿和奥厄施塔特这两个地方展开大战,史称耶拿会战。结果也就过了一天,
数量占优的普军已经完全崩溃,伤亡是法军的5倍多,十多天后法军进入柏林。普鲁士举国投降。那昔日的“样板”军队怎么会一下子败得那么惨?这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而且里面发掘出来的启示绝对不只限于战争。
普军为什么输得那么惨,有人说是因为拿破仑的军事天才。这肯定不对。
第一,耶拿会战最主要的战斗不是拿破仑指挥的。
·第二,拿破仑在整个战役的指挥上犯了不少错误,在拿破仑打过的几场经典胜仗里面,耶拿会战并不算在里面。所以不是因为拿破仑的天才。
还有人说,是因为当时普军将领的岁数普遍偏大,一半以上的将军超过60岁,总司令71岁,首席军事顾问82岁,战场指挥已经不行了。
再看法军,拿破仑和他手底下几大将领都不到40岁,精力和反应速度肯定要强得多。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原因。因为打仗是两支部队,实际上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对决,如果技术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一方出现大败,那它的问题肯定是它的整个系统出问题了。
普鲁士这支样板军队,它当时出现的系统性问题是原封不动地保持着腓特烈大王时代的样子。因为当年就是靠这些创造奇迹的,所以全部保留。形势在变,死抱着原来的做法不变,普鲁士军队是被以前的成功绑架了。再者,普鲁士军队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死抱着当年的战术不放。当时普鲁士军队在战场上的主要伤亡,是因为它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密集的“三线”战术
阵形
,很庞大,结果遭到法国炮兵和更加灵活的法军队形的毁灭性射击,导致全军崩溃。
“三线”战术阵形形成于18世纪,当时欧洲军队打仗的时候,因为枪支装弹射击的速度很慢,而且距离一远就打不准,所以就产生了所谓的线式战术。士兵排着整齐的横队,形成一个密集队形向前走,然后听统一的口令一齐开枪。
而且,腓特烈大王时期的普鲁士军队在这方面是欧洲的标杆。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他们能够排起最大最密集的阵型,这样难度最大,但是火力也最猛;
。第二,普鲁士军队可以一枪不放,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离敌人最近的距离,再统一开枪,这样打得最准,杀伤最大。
这两点是普鲁士军队的骄傲,长期严格训练出来的,欧洲军队里是独一档的存在。所以耶拿会战时普军当然沿用这一战术。
而法军是革命军队,不是职业军队。大多数士兵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才参军,那训练的时间太短,军队像普鲁士这么做根本不可能。所以拿破仑把法军分成更小的作战队形,有横队,有纵队,有散兵,这样降低了士兵的训练水平,而且战场上更加灵活。还有炮兵,法国的炮兵是学普鲁士的,但重新编组,能够灵活地在战场上移动,去支援步兵进攻。这就是双方战术的差别。
所以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普鲁士用一个紧密的大系统来打,法军则在一个松散的大系统底下分成几个小系统,可以灵活地组合。
那普鲁士军队这个系统为什么非要用
那种方式
来运行呢,普军总参谋部在
1903年总结道:“当年胜负的背后是两支军队组织结构的差异”。它说拿破仑军队真正革命性的一步,是在大军团底下设立了可以完全独立作战的“师”一级单位。就是大军团有什么师也有什么,只不过规模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可以灵活组合的模块,既可独立作战,又可以合起来打大仗。普军可没有,大军团下面就是几十个、上百个营,这样就只能集中指挥。所以是普军的这个系统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它只能集结成大部队来作战。
战场之外,耶拿会战时的普军只能大部队行军,这样每天也就16到20公里。而法军,就可以分成几个独立部队,当然灵活轻便得多,他们一天可以走32公里,是普军的两倍。所普军不光在战场上输了,在战场以外也输了,这就是系统性劣势。
结论:
普军这个曾经的样板,只用了二十多年就差点被淘汰出局,根本原因是系统结构的僵
化。也可以这么说,任何大的组织,只要系统结构拒绝调整,那其他改变发挥不了太大作用,曾经的优势可以迅速退化为劣势。军队也好,企业也好,都是这样。
普军普鲁士法军军队拿破仑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上一篇:没有了